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万景新闻 > 行业动态

万景新闻NEWS

联系我们

直 线 
135-8810-7696
 

扫描二维码关注万景



历史街区的商业化之争:该商还是去商?——来自日本长浜街区的经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22   浏览次数:1912

伴随着历史街区的旅游活化,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商业经营与旅游商品贩卖,在我国的大多数古镇与历史街区,总体而言商业化开始的形式不外乎原住民参与与外来商家引入这两种方式且以外来商家主导的居多,一方面商业化的介入成为保存古迹、维持街区运转与招徕游客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不懂得如何布局商业形式而造成的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庸俗化成为影响许许多多街区持续发展的短板所在。

笔者认为,学界和社会诟病的都是过度商业化,去商去的是过度商业化,不管是历史街区还是古镇,商业化都是其旅游发展的必须,从历史传统来讲在大多数历史街区与古镇的形成过程当中商业集聚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从遗产保护角度来讲商业化在促进资本流动过程中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助推,一方面商业化为遗产保护带来了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正是看到了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才会有动力去继续保持风貌;从利益协调方面来讲商业化是提高原住民生活水平,丰富就业业态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街区该商!但是到底该怎么更好地商业化、如何更好地发挥商业化的价值才是最该关注的问题,通过在日本长浜街区的考察,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1)回归商业化的生活互商功能本质

当一个街区将商业化的市场对准游客,千方百计地去进行成功模式复制,带来的必然是同质化的泥淖,而旅游本质是一种异地生活方式,是对异地生活原真性的追寻,在这一理念下,商业化回归生活互商功能的本质是破除同质化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持历史街区历史存续感的必然要求,将游客看做是来融入当地生活的原住民而非待宰的肥羊,往往会比只着眼于盈利带来更好的效果,在长浜街区除街道两侧改造后的店铺,路中央在周末和节假日还会有成排的帐篷摊贩,摊贩都由当地居民组成,每个摊位悬挂编号与家庭住址和责任人,每个摊位的业态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些店铺和摊贩打造的本意便是为居民提供一个交流互市的集市,结合街区旁的旧车站、寺院、黑壁广场、diy手作体验等意想不到地成为游客乐于到访且进行购物体验的热门景点。

2)从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的理念跨越

    过去我们常常提在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要注重社区参与,要关注社区的意见和需要,而在社区旅游的发展实践当中,学界又提出社区增权的理念,这一理念简而言之是指减少无权感的过程,关注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的控制权、利益分享权和强调社区在推动旅游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使社区居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在长浜街区的发展实践当中,当商业化回归了生活互商功能本质,通过摊位的方式将社区的参与与街区发展牢牢结合,居民的利益分享权、旅游参与度都得到了提高,社区参与方式也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转变。

2)一家一品地域特质是对去同质化的努力

   破除同质化的泥淖,挖掘地域特质必不可少,在长浜街区的店铺当中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长浜街区的店铺有许多的特色的日本工艺品、瓷制品、筷子、古玩、特色美食等,店铺虽不能算得上可圈可点,但也是精致有趣,较为值得称道的是街区中间的摊位,中国过去发展经济有提出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集聚,而在长浜街区的摊位,摊主是附近社区居民,每户人家都拿出或拿手的工艺品,或特色的小商品,或废物改造的工艺品,或美食,可以称得上是一家一品的特色发展,丰富了商业的业态,给游客耳目一新与琳琅满目的感觉,从而不会给游客造成同质化庸俗化的体验。